![]() 液晶顯示器
专利摘要:
一種液晶顯示器,包括一顯示面板、一光學膜以及一背光模組。光學膜配置於顯示面板上,光學膜具有複數個微結構,面對顯示面板排列在光學膜上,且此些微結構之排列週期介於90μm~3μm之間。背光模組與光學膜分別配置於顯示面板的相對兩側,背光模組發射一光線,以穿透顯示面板而入射至光學膜,並藉由光學膜之此些微結構偏折光線,以使光線相對於出光平面之法線偏折20~70度後出光。 公开号:TW201303445A 申请号:TW101124103 申请日:2012-07-04 公开日:2013-01-16 发明作者:Tsang-Chi Wang;Wang-Yang Li 申请人:Chi Mei Corp; IPC主号:G02F1-00
专利说明:
液晶顯示器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液晶顯示器,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廣視角之液晶顯示器。 目前商用的大尺寸液晶顯示器,最常見的是扭轉向列型(Twisted Nematic,TN)顯示器、橫向電場切換(In-Plane Switching,IPS)顯示器、多區域垂直配向(Multi-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,MVA)顯示器。TN顯示器的最大問題在於視角太窄,尤其是在下視角,大約30度左右就會有灰階反轉(grey level inversion)現象。然而,與TN顯示器相較,IPS顯示器或MVA顯示器雖然可提供較廣的視角,但製造成本高於TN顯示器,且IPS顯示器或MVA顯示器的透光率只有TN顯示器的6~8成,因而必須增加背光模組的亮度,造成背光模組的成本上升及功耗增加,並產生散熱不佳的問題。 另外,解決TN顯示器之視角問題的另一方案為使用廣視角光學補償膜(Wide Viewing Compensation Film),其雖可將左右視角增加到140度以及上下視角增加到120度,但是沒有解決灰階反轉的問題。在大型戶外廣告看板的應用上,觀看者主要是位於顯示器下方,因此顯示器只需要朝下側顯示廣告內容的功能,而不需要廣視角的功能,尤其大型戶外廣告看板需要更高的亮度,因此背光模組中燈管的散熱問題便顯得更加重要。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液晶顯示器,其具有偏折入射光至特定方位的影像光線偏折裝置,例如是具有微結構之光學膜,藉以提供特定視角的顯示功能,並可配合不同視角之顯示而具有廣視角的顯示功能,以解決上述習知技術的缺點。 根據本發明之一方面,提出一種液晶顯示器,包括一顯示面板、一光學膜以及一背光模組。光學膜配置於顯示面板上,光學膜具有複數個微結構,面對顯示面板排列在光學膜上,且此些微結構之排列週期介於90μm~3μm之間。背光模組與光學膜分別配置於顯示面板的相對兩側,其中背光模組用以發射一光線,此光線穿透顯示面板而入射至光學膜,並藉由光學膜之此些微結構偏折光線,以使光線相對於其出光平面之法線偏折20~70度後出光。 根據本發明之一方面,提出一種液晶顯示器,包括一顯示面板、一光學膜以及一背光模組。光學膜配置於顯示面板上,光學膜具有複數個微結構,且此些微結構之排列週期介於90μm~3μm之間。背光模組與光學膜分別配置於顯示面板的相對兩側,背光模組用以發射一光線。 為了對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,下文特舉實施例,並配合所附圖式,作詳細說明如下: 本實施例所揭露之液晶顯示器,係利用配置於顯示面板上之光學膜,將出射角約在0~20度(正視角定義為0度)間的正常影像資訊,經光學膜偏折部分光到其他視角(大於20度以上),使得在更大視角上亦可看到原本在0~20度間出射的正常影像資訊。此外,本實施例之光學膜可以有不同的設計,使得不同比例的正射光被轉向到更大的視角上。例如:(一)光學膜可以佈滿微結構,使得大部份的光都被折射到大視角;或(二)為了維持正視角影像的光強度,可以降低微結構在光學膜上的面積比例來調整正視角的出光比例;或(三)調整微結構頂角部分的形狀或底面分佈之形狀,來提高正視角之出光比例。 以下係提出各種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,實施例僅用以作為範例說明,並非用以限縮本發明欲保護之範圍。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圖,其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液晶顯示器及其光學膜的分解示意圖。液晶顯示器100包括一顯示面板110、一背光模組130以及一光學膜120。背光模組130與光學膜120分別配置於顯示面板110的相對兩側。以穿透式液晶顯示面板為例,背光模組130配置於顯示面板110的入光面,而光學膜120配置於顯示面板110的出光面。背光模組130發出之光線(以正視角入射之光線L為例)可穿過顯示面板110而到達光學膜120,再經光學膜120偏折到其他視角。也就是說,光線L經由光學膜120偏折之後會射往至特定方位(例如下視方位),如此人眼102在更大視角上亦可看到原本入射角在0~20度間才看得到的影像資訊,以解決習知技術遇到的窄視角問題。 由於傳統的TN顯示器的可視角較窄,因此用於戶外廣告看板的顯示器多採用廣視角技術之IPS顯示器或MVA顯示器。但是,本實施例之光學膜120應用在TN顯示器上可解決窄視角問題,尤其是克服下視角大於30左右度時產生的灰階反轉現象,使得位於顯示器下方的觀看者,仍能清楚看到朝下側顯示之廣告內容。採用TN顯示器的好處在於:TN顯示器的製造成本低,且其透光率大於IPS顯示器或MVA顯示器的透光率,因而不需為了增加背光模組130的亮度,造成背光模組130的成本上升及功耗增加,故可克服背光模組130散熱不佳的問題。但本實施例之光學膜120除了用在TN顯示器之外,亦可應用在IPS顯示器或MVA顯示器上。 第2圖繪示光學膜120配置於顯示面板110上的立體示意圖。在第2圖中,光學膜120之微結構122例如呈條狀排列之三角柱,其柱軸方向A1大致上與顯示面板110的上/下視軸A2垂直,以偏折入射光至下視方位或上視方位。然而,本實施例之光學膜120不限定偏折入射光至下視方位或上視方位,亦可朝左視方位、右視方位或往其他方位偏折,本發明對此不加以限制。但需說明的是,光學膜120上各個微結構122的排列方向與光線L的偏折方向直接相關,若欲偏折光線L至上視/下視方位,光學膜120上各個微結構122的排列方向係垂直於顯示面板110的上/下視軸A2(如第2圖所示);若欲偏折光線L至左視/右視方位,光學膜120上各個微結構122的排列方向係垂直於顯示面板110的左/右視軸。在第2圖中,微結構122亦可直接形成在透光基板上,不限定與光學膜120合為一體,因此上述之光學膜120可替換為透光基板。 第3圖繪示第2圖中微結構122的放大示意圖。在第3圖中,微結構122位於基板(或光學膜120)下方,亦即面對顯示面板110。微結構122之截面形狀例如為頂角60度之非等腰三角形。假設微結構122的斜邊與S2的夾角為θ,當光線L入射至微結構122之入光平面S1時,入光平面S1之法線N1與入射光之間的夾角為入射角(也是θ),之後,光線L經由光學膜120的出光平面S2出光,出光平面S2之法線N2與出射光之間的夾角為偏轉角β,經由公式(1)可知,入射角θ與偏轉角β之間的關係為: 其中,n為微結構122之折射率。 針對不同材料的折射率n,將偏轉角β對不同折射率的微結構122之入射角θ進行模擬可得第4圖之圖表,折射率n例如介於1.4~1.8之間。從第4圖之圖表可知,當入射角θ約60度時,通過折射率為1.4之微結構122,光線相對於出光平面的偏轉角β約為30度,而入射光之臨界角在88度左右。當入射角θ約35度時,通過折射率為1.8之微結構122,光線相對於出光平面的偏轉角β約為30度,而入射光之臨界角在70度左右。也就是說,無論折射率高或低,當入射角超過30度時,離入射光之臨界角還有一定的角度範圍。因此,其他更大角度之入射光仍可以從微結構122出射,故可避免光線L在微結構122中發生全反射而無法出射。故,在本實施例中,偏轉角β範圍介於20~70度,微結構折射率介於1.4~1.8之間,微結構122之頂角範圍例如介於135~40度之間,可達到改善窄視角的缺點。 接著,第5圖繪示第2圖中光學膜120之微結構122的放大示意圖。在第5圖中,微結構122位於光學膜120下方,亦即面對顯示面板110。微結構122之截面形狀例如為頂角60度、底角60度之正三角形。為了避免被人眼感覺出微結構122存在,造成影像的扭曲,微結構122的大小通常小於100μm,但是若小到接近入射光之波長,則容易發生光的繞射而容易看到環境光的反射彩色分光。所以,本實施例將微結構122的排列週期設計在90μm~3μm之間。如第5圖所示,若以10μm之週期P為例,透過光學模擬軟體比較入射光進入光學膜120前的光形(參見第6圖)與入射光進入光學膜120後的光形(參見第7圖),可得到0~30度的光線經過光學膜120偏折之後的結果。此時,原本0度出射的光線(正視角)大致上會被偏折到上、下視角為38度左右的方位,進而改善大視角時發生灰階反轉的問題。 接著,第8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光學膜的示意圖。在第8圖中,光學膜120’藉由降低微結構122’在光學膜120’上的面積比例來調整光線於正視角的出光比例。舉例來說,以底角60度之三角形微結構122’的分佈面積約佔整個光學膜120’面積的比例為20%為例,單一週期T中配置微結構122的面積只有單一週期T的面積0.2倍,如此正視角影像的亮度可以維持為放置光學膜120前的80%以上,以維持正視角影像的光強度。上述之實施例可依照實際情況調整微結構122’所佔的比例,使其介於20%~100%之間。 接著,第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光學膜的示意圖。在第9圖中,微結構222為條狀排列之柱狀體,而光學膜220藉由調整微結構222之形狀為梯形來調整光線於正視角的出光比例。舉例來說,以高度為原來三角形結構(亦即,具有與梯形微結構222相同底面與相同底角之三角形)高度h的0.16~0.2h倍的梯形微結構222為例,正視角影像的亮度可以維持為放置光學膜220前的80%以上,以維持正視角影像的光強度;以高度為原來三角形結構高度h的0.1h~0.08h倍的梯形微結構222為例,正視角影像的亮度可以維持為放置光學膜220前的90%以上。是以,當正視角影像的亮度需為放置光學膜220前的50%~90%之間,則梯型高度需維持在原高度的0.5h~0.08h之間。 接著,第10A及10B圖分別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光學膜的示意圖。在第10A圖中,光學膜320藉由調整微結構322之頂角形狀為弧形323來調整光線於正視角的出光比例。在第10B圖,光學膜320’除了改變微結構322a及322b之頂角形狀為弧形323,更改變微結構322b之底角,使得部分微結構322b的底角小於相鄰之其他微結構322a的底角,其中微結構322a之底角與微結構322b之底角差值約為5~60度之間。如此,部分微結構322b的底面分佈面積佔整個光學膜320面積的比例增加,進而改變正視角影像的光強度。 請參照第11A圖,其繪示光學膜420a以膠材412a配置於顯示面板410上的示意圖。在本實施例中,由於膠材412a塗佈在光學膜420a上時,會填補原有的微結構422之間的空隙,因而改變設計好的光行進方向。針對此點,本實施例重新調整微結構422的角度,以及選取適當的微結構折射率與膠材412a的折射率。舉例來說,將微結構422之形狀調整為例如頂角40度的等腰三角形,微結構422折射率=1.8,膠材折射率=1.49,模擬後的結果如第12圖所示。從第12圖可看出來,調整過後之光形可以達到跟原設計之光形(第7圖)接近的結果。 請參照第11B圖,其繪示光學膜420b以膠材412b配置於顯示面板410上的示意圖。在本實施例中,微結構422b例如為第9圖之梯型結構,將膠材412b塗佈在梯型微結構422b面對且接近顯示面板410之平面423上,藉由膠材412b將微結構422b與顯示面板410結合。其中梯型微結構422b與梯形微結構422b之間的空隙413可以空氣填滿,但並不塗佈膠材。本實施例係使光線傳輸在微結構422b與空隙413的空氣之間,並不經由膠材的情況下,故更可達到光線折射到大角度的效果。 本實施例雖以微結構面對顯示面板配置為例,但當微結構背對顯示面板配置時亦可達到改善窄視角、增加視角的效果。當微結構背對顯示面板配置時,微結構亦可具有如上實施例之不同週期、不同形狀等配置。 綜上所述,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,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。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,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,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。因此,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。 100‧‧‧液晶顯示器 102‧‧‧人眼 110、410‧‧‧顯示面板 120、120’、220、320、320’、420a、420b‧‧‧光學膜 122、122’、222、322a、322b、422、422b‧‧‧微結構 130、430‧‧‧背光模組 412a、412b‧‧‧膠材 A1‧‧‧柱軸方向 A2‧‧‧視軸 L‧‧‧光線 S1‧‧‧入光平面 S2‧‧‧出光平面 N1、N2‧‧‧法線 θ‧‧‧入射角 β‧‧‧偏轉角 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液晶顯示器及其光學膜的分解示意圖。 第2圖繪示光學膜配置於顯示面板上的立體示意圖。 第3圖繪示第2圖中光學膜之微結構的放大示意圖。 第4圖為偏轉角對於不同折射率之微結構之入射角的模擬圖。 第5圖繪示第2圖中光學膜之微結構的放大示意圖。 第6圖繪示0~30度的光線進入光學膜前的光形圖。 第7圖繪示0~30度的光線進入光學膜後的光形圖。 第8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光學膜的示意圖。 第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光學膜的示意圖。 第10A及10B圖分別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光學膜的示意圖。 第11A及11B圖分別繪示光學膜以膠材配置於顯示面板上的示意圖。 第12圖繪示0~30度的光線進入光學膜後的光形圖。 100‧‧‧液晶顯示器 102‧‧‧人眼 110‧‧‧顯示面板 120‧‧‧光學膜 122‧‧‧微結構 130‧‧‧背光模組 L‧‧‧光線
权利要求:
Claims (18) [1] 一種液晶顯示器,包括:一顯示面板;一光學膜,配置於該顯示面板上,該光學膜具有複數個微結構,面對該顯示面板排列在該光學膜上,且該些微結構之排列週期介於90μm~3μm之間;以及一背光模組,其與該光學膜分別配置於該顯示面板的相對兩側,該背光模組用以發射一光線;其中,該光線穿透該顯示面板而入射至該光學膜,並藉由該光學膜之該些微結構偏折該光線後出光,以使該光線相對於出光平面之法線偏折20~70度。 [2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器,其中該些微結構為條狀排列之三角柱。 [3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液晶顯示器,其中該些微結構之形狀為等腰三角形、非等腰三角形或正三角形。 [4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液晶顯示器,其中該些微結構之頂角介於135度~40度之間。 [5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液晶顯示器,其中該些微結構之排列方向與該光線之偏折方位所在的軸線垂直。 [6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液晶顯示器,其中該些微結構之頂角形狀為弧形。 [7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液晶顯示器,其中部分該些微結構的底角小於相鄰之其他該些微結構的底角。 [8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器,其中該些微結構的分佈面積佔整個光學膜面積的比例為20%以上。 [9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器,其中各該週期中配置該些微結構的面積佔各該週期的面積0.2倍以上。 [10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器,其中該些微結構之折射率介於1.4~1.8之間。 [11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器,更包括一膠材,該膠材黏著於該些微結構與該顯示面板之間。 [12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液晶顯示器,其中該些微結構為條狀排列之柱狀體。 [13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液晶顯示器,其中該些微結構之形狀為梯形。 [14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液晶顯示器,更包括一膠材,配置在該些梯形微結構接近該顯示面板之一平面上。 [15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液晶顯示器,當具有與該梯形微結構相同底面與相同底角之三角形高度為h時,則該梯形微結構之高度約在0.08h與0.5h之間。 [16] 一種液晶顯示器,包括:一顯示面板;一光學膜,配置於該顯示面板上,該光學膜具有複數個微結構,且該些微結構之排列週期介於90μm~3μm之間;以及一背光模組,其與該光學膜分別配置於該顯示面板的相對兩側,該背光模組用以發射一光線。 [17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液晶顯示器,其中該些微結構係面對該顯示面板。 [18]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液晶顯示器,其中該些微結構係背對該顯示面板。
类似技术:
公开号 | 公开日 | 专利标题 US10816834B2|2020-10-27|Backlight module,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TWI470319B|2015-01-21|液晶顯示器 TWI485476B|2015-05-21|背光裝置及液晶顯示裝置 TWI429970B|2014-03-11|用於tft-lcd背光單元之包含楔形後棱鏡之導光板 TWI362468B|2012-04-21|Back-light portion KR100978078B1|2010-08-26|프리즘 시트와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0898100B1|2009-05-18|프리즘 시트 US20100283942A1|2010-11-11|Illumina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0132966B2|2018-11-20|Optical element including strip-shaped prisms, light guide plate, prism,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3044899A|2013-03-04|液晶表示装置 KR101554611B1|2015-10-06|광 산란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원 패키지 WO2016206261A1|2016-12-29|视角扩大膜及包括其的广视角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 US20200212362A1|2020-07-02|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0649131B2|2020-05-12|Display device and head-mounted display WO2016197519A1|2016-12-15|视角扩大膜及包括其的广视角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 US9411087B2|2016-08-09|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WO2021259083A1|2021-12-30|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KR101571344B1|2015-11-24|바텀 케이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TW201500817A|2015-01-01|曲型背光模組 JP2012089304A|2012-05-10|面光源装置、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286520A|2010-12-24|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TWI430221B|2014-03-11|具有寬水平視角範圍及窄垂直視角範圍的顯示系統 JP2018180415A|2018-11-15|光学構造体および表示装置 US10921645B2|2021-02-16|Display module KR101604904B1|2016-03-21|광원 패키지 및 백라이트 유닛
同族专利:
公开号 | 公开日 US20130010227A1|2013-01-10| TWI470319B|2015-01-21| CN102866536B|2017-03-01| CN102866536A|2013-01-09| US8724053B2|2014-05-13|
引用文献:
公开号 | 申请日 | 公开日 | 申请人 | 专利标题 TWI480587B|2013-05-17|2015-04-11|Sanko Device Ltd|兼具立體顯示與觸控功能的顯示器及其製作方法|KR100765308B1|2001-03-17|2007-10-09|삼성전자주식회사|액정 표시 장치| US7301587B2|2003-02-28|2007-11-27|Nec Corporation|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using the same| JP2004361835A|2003-06-06|2004-12-24|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|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| US7688511B2|2004-07-23|2010-03-30|Hitachi Chemical Company, Ltd.|Diffraction type light-condensing film and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using the same| KR101255292B1|2005-12-23|2013-04-15|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|액정 표시 장치| US7674028B2|2006-01-13|2010-03-09|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|Light enhancing structures with multiple arrays of elongate features of varying characteristics| KR20100135295A|2008-04-17|2010-12-24|스미토모덴키고교가부시키가이샤|배광 제어 패널, 이동체 탑재용 표시 장치, 배광 제어 시트, 광학 부품, 조명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| US20120177890A1|2011-01-10|2012-07-12|Chang-Chih Sung|Optical fil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|CN104238183A|2014-09-30|2014-12-24|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|液晶显示装置| TWI650598B|2017-12-08|2019-02-11|胡崇銘|光學膜片模組及其應用的裝置| CN109188771A|2018-10-15|2019-01-11|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|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| CN110161603B|2019-06-03|2021-06-15|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|定向扩散微结构光学膜| CN110262112A|2019-06-04|2019-09-20|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|具有视角偏折的液晶显示屏|
法律状态:
优先权:
[返回顶部]
申请号 | 申请日 | 专利标题 US201161504347P| true| 2011-07-05|2011-07-05|| 相关专利
Sulfonates, polymers,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
Washing machine
Washing machine
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
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
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-carboxyl 9, 11-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
国家/地区
|